混合研修促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2016-04-11 11:44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混合研修促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17年前,我还在玻璃板上书写光学投影上呈现的练习题;10年前,我在为自己制作出的Flash小动画沾沾自喜;5年前,我为自己建立的论坛讨论组欢欣不已。而今,互动白板、智能手机、微课、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新的热点。所不同的是,原来的改变更多地表现为技术本身的更新,而今的转变更多触及教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亲眼目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康菁菁老师,对此感慨不已。

北京教育学院从“十五”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到“十一五”期间,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全员公共必修课,关注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多年来,北京市在推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十二五”期间,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北京市教委于2014年出台《关于实施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全面组织实施“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提升工程”经过近半年的调研和前期准备,于2015年5月9日正式启动。如今实施效果显著,为“十三五”期间探索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常态化机积累了经验。

基础建设

精品课程和案例开发体现首都特色

如何保障“提升工程”顺利开展?北京市教委统筹安排,成立工程执行办公室,精心做好顶层设计。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课程与案例资源开发方案、提升工程培训方案等五项文件先后出台,为“提升工程”的顺利、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为解决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工程”经过充分调研和前期准备,针对北京市信息技术应用起点高的实际,在针对性课程及案例资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5年1月,“提升工程”课程开发推进会启动。来自高校、市区二级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及学科专家,按照教育部课程标准的两个维度和四大类别,研讨制定北京市课程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北京市从课程体系的27个专题中选择了25个专题作为培训内容,开发设计菜单式微课程体系,并联合全市16个区县共同开发配套教学案例资源。截至第一轮培训结束,共正式上线课程53门,案例159个,这些课程及配套案例对促进北京市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视频、精讲解、多师资、重应用”。现代教育报记者以学员身份,登录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北京市“提升工程”网络培训平台体验学习。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培训课程按内容分别列在“技能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和“教师专业发展类”四大类别之下,而配套案例则以全学科、全学段的形式呈现。点击课程视频,记者发现,不同于以往动辄几个小时的课程讲座,网络学习平台上的每个课程视频仅仅只有10~15分钟的时长。

“我们将几个小时的课程讲解做成了10~15分钟的视频切片,每个视频切片对应某个知识点。而配套的课堂案例视频,则希望老师们能够全程观课。”“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纪方介绍说。纪方认为,微视频10~15分钟的时长不会造成一线老师的疲劳,便于教师观看视频掌握知识要点。而配套课堂案例则要求学员观看四十至五十分钟以上,希望通过观摩真实课堂情景,推动参训教师学习如何在整堂课的各个环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技巧。

混合研修

“远程学习”与“校本实践”的完美融合

翻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材料,一张图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资源、课程、活动、工具、指导、管理”作为课程的六个载体,形成了合围的外圈,内圈则由“我的工作室—我的班级—我的社区”三个维度构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居于中间,呈现出一体化网络研修的完整体系。

作为网络虚拟学习空间,“我的工作室”“我的班级”为参训教师线上观看课程、留言评论参与班级活动、进行线上交流提供了平台。“我的社区”则具有双重含义,线上社区供学友间研讨交流,线下与同校老师结成现实社区,共同讨论、研磨,实现了由网络资源到实际应用的迁移。

同样,六个载体中的“资源”、“活动”和“工具”等也都具备线上线下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这些资源可用于线上研修学习;另一方面,在线下实际教学、教研工作中,也同样可以借鉴使用,从而形成“学研用”一体化生态圈。

六个载体、三个维度中间显现一个“人”字,体现此次“能力提升工程”人性化的自主选学机制。

据了解,参与“提升工程”培训的教师们在进行网络学习之初,每人都要进行“训前诊断测评”。通过测评,参训教师可以聚焦问题,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丰富的“课程超市”中进行课程和配套学科案例的选学。选课成功后的教师,除自主学习不少于17学时的相关主题课程,选择并观看至少3个案例以外,还需参加4次班级网络活动交流、撰写一篇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反思,并在校本研修阶段,根据所学主题内容,设计并实施一节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课,完成作业撰写并参加训后测评。“做中学”的学习方式令参训教师在自主学习和同伴研讨过程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远程学习+校本实践”,混合研修模式的开展,有效促进了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参训教师纷纷表示在“提升工程”的培训中受益匪浅。北京市丰台区和义学校的林媛老师说:“这次远程网络培训,使我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飞跃性;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的完美结合,我想这是此次培训最大的不同。”

北京市航天中学的赵俊雷老师留言道,“通过观看和学习,明确了此次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义和目的,对我们一线教师确实有很大帮助,也是一线教师与时俱进的一个具体体现。”赵老师还表示:“将在具体教学中,根据需要实践运用所学,把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融合,提高课堂甚至是课后的学习效果。”

经验辐射

北京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成效显著

142所参与学校、9538名参训教师、196个区域学科班级……根据参与“提升工程”的培训成果,2015年,丰台区作为北京市创新实验区,向全市推广和展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中的经验。

据了解,为保障“提升工程”培训的顺利开展,丰台区实施“市区校班”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全区全员重视,从职责分工上分成区级管理员、校级管理员、区县辅导教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其中,区县辅导教师直接对每班50名学员的网络研修进行辅导和管理。丰台区对区县辅导教师遴选工作给予重视,制定了年龄、学科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时间质量保证等一系列遴选原则。全员培训正式启动前,丰台区对区县辅导教师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面授培训和自主网络研修及考核,196名教师完成培训任务,最终获得区级辅导教师资格。

事实证明,区县辅导教师依托自身学业素养,在制定班级研修计划、组织辅导班级研修活动、督促学员完成研修任务及作业、引导学员转化培训成果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全员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共产出案例反思、教学资源包等生成性资源17725份,参与活动数38030条、辅导教师发起活动共1347个,撰写计划、总结384篇,研修简报740篇。经过综合考评,六所学校成为“北京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示范校”。在推广“北京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研修经验的同时,也提升了丰台区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推动了全市教育水平的均衡提升。

除此之外,北京市创新实验区学员作业中收集了大量的优秀案例,经过专家评议筛选,将会进一步丰富平台上的培训资源,为“十三五”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常态化机制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加丰富的资源。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雷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