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阳光生态课程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2)

2016-04-20 15:38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落实阳光生态课程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将艺术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

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上做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五年级有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在这课的学习中,我结合课前资料查找设计了“我是名园小导游”的活动,让学生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或内容进行资料收集,介绍PK;课堂上我引入大量媒资,引导学生在字词学习中、在对比写法的学习中,赏名园之美;在课文的品析中、在油画作品的欣赏中、在配乐有感情朗诵中悟爱国之情;课后,我们又开展了“赏名园美,育爱国情”的主题实践活动,由前期评出的小导游们介绍园内的风景名胜、残缺古迹。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学语文、用语文,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将艺术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和灵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我重视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课堂教学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美,真正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在艺术的境界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艺术素养。我们班的语文课形式丰富多样,有鼓励阅读的“开卷?益”的辩论会;“走进老北京”访谈录;“语言的魅力”相声大赛;“我读,我演智慧故事”……我还将艺术教育与之相结合,这个学期借助复排经典剧《生日》的契机,我研究将阅读与表演融合起来的主题。而在教学过程宏,我更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采用了“分工作室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探究——指导评价——总结提升——表演训练”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阅读能力。

□文/吕瑞芳(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

穿越学科边界整合教育资源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实际获得,我努力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相关学科教学内容联动整合,与学校、年级的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教育教学的综合效果。

一、加强学科之间的联动整合,使学生获得知识以外的东西,增强实效性。

在进行《万园之园遭劫难》学习前,了解到学生在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已经学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初步了解了圆明园的组成,并且会背诵圆明园昔日美景描写的段落,这是学生具备的前认知,运用到品社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圆明园的了解,为品社课《万园之园遭劫难》达成知识、情感目标奠定了基础,更加深了对侵略暴行的痛恨之情。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重复学习,给学生增加负担,又增加了学生对跨学科学习产生好奇心,进而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与其他学科能够联动整合的内容有很多,利用好这些资源既可为学生构建新知搭设平台,又可为教学创设情景。

二、与学校、年级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课堂向外延展,注重在体验中获得。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性要求教学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为品德与社会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针对三年级实践活动“参观三元奶业集团”,结合品社课这一学期学习的三个内容,我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在参观中实践和检验学习效果:1.结合《平面图我会看》一课的学习内容,利用工厂平面图找到集合地点和参观的地点。2.结合《安全标志我会看》学习内容,设计学会看安全和提示标志文明参观。3.结合《生活中你我他》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访问三元集团的劳动模范事迹,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实践活动中既检验和巩固了学习效果,又有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与尊重劳动者的年级教育活动主题完全契合,形成了教育的综合效果。

□文/陈彤(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