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压力几何 读懂青年教师的“诗和远方”(3)

2016-04-22 09:42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青年教师压力几何读懂青年教师的“诗和远方”

给青年教师更好的人文关怀

⒈他们更看重“今天的机会和明天的希望”

每逢周末,东北大学“青椒”丁进良最多只歇一天。在东北大学,“忙”得没有周末是常态。

办公桌上,几本与他专业并不相关的专业书籍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其中一本名为《催化裂化装置操作工》。“这是为外地一家公司做炼油生产过程全局协同优化运行的课题项目。研究这些课题项目,就要了解运行原理和操作流程,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丁老师说。

丁进良,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出生于1976年的丁进良笑称自己到了不惑之年,再说“青椒”有几分“装嫩”。

“通常副教授要5年才有资格评教授,而我3年就破格评上了。”在大多数人眼中,丁老师是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但丁进良却毫不讳言,自己也曾经历过不少困惑和苦恼。

“2004年硕士毕业时,导师柴天佑院士找我谈话,认为我该走学术之路。那时,也有几家单位想要我,工资有六七千元。可我当时并没多想,按照导师的意见留校了。”

1500元,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丁进良傻眼了。“幸好吃住都在学校,学校提供青年公寓,一室一厅30多平方米。”留校后,丁进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科研上,没办婚礼,没有蜜月旅行。

“2010年,我的工资才3000多元。到了2011年,提了副教授,一下涨到5000多元,我当时就震惊了。”丁进良说,直到2011年,他才有了小宝宝,之所以这么晚才要,主要还是住房、收入、时间都很紧张。

与丁老师谈起“青椒”的现状和未来,“坚持”是他使用最多的词汇,“只要坚持不懈,终能厚积薄发。”

丁进良说,毕业留校后的八九年间,他总是比人家“慢半拍”。“单单完成博士学位,我就用了7年的时间。”进现场、泡实验室、跟着项目走,博士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度过的。和别人相比,他没有时间写论文,看着别人博士学位顺利拿到,自己也免不了着急沮丧。但正是由于不断地实践操作,所有的蛰伏和积累最终都转化为了科研成果。

2014年,丁进良破格提拔教授,积压已久的“压力”终于释放出来。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说,高校青年教师更看重的是“今天的机会和明天的希望”。“对于青年教师,需要事业发展平台和上升机会、渠道,以及职称的发展空间。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评价环境和发展环境,平等竞争的环境。”

赵继说,东北大学设立青年教师VIP通道,青年教师可以通过第三方评审,直接由助教或讲师升到教授。“这个也不是年年有,前年我们评了一次,评出学术方面青年教授10名,教学方面的2名,年龄最小的不到30岁。”

沈阳师范大学校长林群也认为,青年教师的状态决定了高校未来的走向,高校管理者要从积极培养、大胆使用、关心生活三个方面,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高校管理者过去习惯的培养方式是以工作为中心,一切都讲奉献和牺牲,关心个体特点相对少一些。”林群说,这样的管理方式显然是不全面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管理者过于从管理角度看问题,缺乏人文关怀。”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