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压力几何 读懂青年教师的“诗和远方”(4)

2016-04-22 09:42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青年教师压力几何读懂青年教师的“诗和远方”

⒉多把尺子量老师

“教课任务重,实际收益低,长此以往,青年教师就会对教学失去热情。”沈阳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天华说,“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关注这些问题了。”

“多把尺子量老师”,是刘天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凭上课能不能评上教授?对于课题少、科研项目少,但是教学上突出的青年教师,我们确实应该予以一些倾斜,让他们在研究优质课程的同时也能受益。”

再过一两个星期,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力春副教授职称就能“落地”了。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是王老师的晋升之路颇为曲折。王老师当年所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他凭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深厚的功底,并经过苦读拿到文学博士,教起了古代文学。王老师调侃自己是一枚“奇葩”。

但是学生不这样认为,每逢王老师的古代文学课,教室里都座无虚席。学生喜欢王老师的上课风格,“王老师穿着大褂,拿着扇子,颇有点羽扇纶巾的感觉,特有范儿。再加上王老师讲课总是娓娓道来,有嚼头,有故事,让人过耳不忘。”上过王老师课的学生感慨,能遇到王老师是他们学生时代的幸运。

虽然王老师的课上得好,但是毕竟是“半路出家”,他的弱项是科研能力和写论文,“如果在别的学校,可能评职称就有困难了”,正是由于沈师大优秀教师的加分机制,让王老师获得破格提拔。

林群说,青年教师能力各有千秋,有的擅长讲课,有的擅长科研,千差万别,就应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像我们这样的非重点大学,青年教师能做到科研、教学二者兼有实属凤毛麟角,要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中发挥到极致。”

对于传统观念认为大学教师的第一任务是“站好讲台,把课教好”,林群则认为,实践证明,这恰恰不是年轻人的强项——他们一直在读书做课题,是被灌输者,大多没经过系统性的教学训练。

“青年教师的优势是他们的年龄,这个阶段正是思想最活跃、创作力旺盛、具有创新意识和灵感的时期。”鼓励青年教师做学术和科学研究,是林群在沈师大推行的又一举措。“青年教师刚刚走出学校,继续做科研、搞课题是顺势而为,一旦教学任务过重,恐怕会将青年教师架构起来的知识体系压垮,极有可能教学没搞好,原本扎实的基本功也都荒废了。”

为此,沈师大设立了科研、课题以及项目的奖励基金。“这样,一碗水端平,有利于学校老师间良性竞争。”林群说,最后获得这些奖励基金的70%是青年教师,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也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

⒊要解困更需暖心

对待“青椒”,不仅要解困,更要暖心——许多受访者表示,压任务、上担子前要先为“青椒”解除后顾之忧,创造可以让其积蓄力量的环境。

赵继坦言,许多青年教师多年苦读,一出校门就面临结婚、生子、买房三大难题,生活成本高,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作为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更需要的是“体面”的生活,渴望实现个人价值并得到社会认可;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解决温饱,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认可。

不少人认为,同社会其他行业收入比较,青年教师并非惨不忍睹。虽说薪水不是很高,但有象征资本,比如说象牙塔内知识分子这个光环,就羡煞旁人。但在功利主义的喧嚣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正是一些青年教师感到压抑的一个重要原因。

购置住房,提供安家费,在收入政策上向“青椒”予以倾斜,这些实打实的“民生工程”许多大学都在做,而且有的也做出了经验。

“重点采取提高团队参与度、开辟人才特区、资助专注于探索性研究的青年教师等举措,着力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东北大学副校长王福利说。学校每年投入16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新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重点项目培育基金和创新团队培育基金。政策实施后,学校申请获得自然科学基金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大幅提升。

“作为年轻人,压力大点、多吃点苦并不是坏事,教学、科研、家庭等因素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小徐虽是辽宁某民办高校的老师,而且只是一名硕士,但对工作和生活却积极乐观,工作两年多时间里,参与两个省级课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4篇文章,还被评为学校“青年教学能手”。“我们学校那些有名的教授不都是从青年教师走过来的嘛,不能只看到人家现在风光的时候,他们全是凭借吃苦奋斗才有今天的,一想到这些,我也就能踏踏实实搞教学、做科研了。”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