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位名师上门“看诊”各校教学

2016-07-21 08:13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海淀区创全国之首建立学科督导制。在海淀区,有一支“行走的名师诊疗队”,他们打通小、初、高3个学段,他们覆盖语、数、英等各个学科,他们深入学校、扎根课堂,为学校各学科教学“问诊把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科督导。

数说:一年听课900余节

2014年12月,负责学科督导的海淀区督导二科成立,同时,建立起学科总督学制度。自此,在海淀区不仅有负责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服务,落实督学责任区工作及督学管理考核工作的督导一科;更多了一个负责学科督导制度建设及学科督学管理考核等工作的督导二科。“横到边,纵到底”的教育督导网,将海淀区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无死角监管,这一举措更是开创了全国督导工作之先河。

何为学科督导?它的工作职能又有哪些呢?这或许从一个人的身上能够映射出答案。2015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学科教研员黄玉惠又多了一个身份——高中语文学科总督学。从此,在她的日程表上,每星期二便成了固定的“外出日”。“每周二我们全天下校听课。”黄玉惠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她所在的高中语文学科督导组中共6名教师,每星期二他们或是组团、或是两两一行分别下校。一天时间内,他们会走访2所学校,在各校听2节课,紧接着就是“趁热打铁”地现场评课。“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老师怎么教,教与学的双方是否有效互动等,这都是我们在课堂上关注的。”

在结合课改要求、新高考方案评课的同时,督导教师们同样不忘帮助学校发掘它的闪光点。黄玉惠便有一段这样的经历:在“看诊”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时,她偶然发现该校语文教师为学生自制的《学生阅读手册》。“有点类似于学习指南,比如说告诉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时还应该再看哪些文字。”黄玉惠坦言,这种教学法虽然普通,但适用于这所学校的学生,因此,她建议将这一方法在其他学科中尝试应用。

初中语文学科督导组组长褚群生还介绍,在他们入校督导时,还会将学校教研组资料、教师听课笔记等收集,用于分析,促进“对症下药”。据海淀区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史怀远介绍,在学科督导室成立仅1年的时间内,38个学科督导团队、78名督导教师的停课数量已经达到900余节。

精英:78位名师“阅课无数”

在“高手云集”的海淀区教育圈中,学科督导们何以为各校的教学“指点迷津”?那是凭借他们“阅课无数”的教学经验和紧跟教改之风的敏锐度。

有人说,海淀区的学科督学无不适“过五关斩六将”的胜出者。这句话丝毫不为过。据史怀远介绍,从2015年至今,已有2批学科督学成长起来,这78人可谓优中选优。以黄玉惠的团队为例,在这6人的学科督学组中,总督学黄玉惠曾在一线教学20年,团队中5人为特级教师、1人为区级学科带头人。在“过硬”的底子之外,督学们还要参加定期的总督学、各团队督学例会。“经过‘海选’选出的督学们都要参加3天封闭式集训。”黄玉惠介绍,集训内容包括学习国家、北京市以及区级改革纲要。此后,每月一次的总督学例会将分别设置主题并安排主讲人,共同收集资料,更新信息。每月2次的学科例会则是将各督学小组的问题、信息共享,并研究相应对策。

随着2015年海淀区17个学区的成立,学科督导也在尝试着与各学区间的联手。据督导二科科长姚军透露,下半年,各督导组的下校任务减半,各校问题解决和落实情况将成为工作重点,促成学科督学工作的“闭环”模式。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刘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