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小组丰富多彩
1956年1月1日,经过10个月的紧张筹备,北京市少年宫终于开幕了。开幕那天天气晴朗,少年宫的廊下挂满了宫灯,院内彩旗飘舞,红墙黄瓦在阳光下分外夺目,孩子们在院内高歌欢舞。上午9点,500名少先队员聚集在少年厅里,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吴晗向孩子们宣布:
今天,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把这座美丽的少年宫送给你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这所宫殿的主人。祝你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准备着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孩子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现场沉浸在一片欢愉之中。仪式过后,孩子们涌向游艺室。次日的《北京日报》这样写道:“室内有各种棋类、积木和桌上足球、桌上冰球等游艺品……少年动物饲养园里,小兔们努着小嘴,鸡鸭迈着方步,它们正在等待着小主人们来饲养。”
在人们的印象中,少年宫的活动就是唱歌、跳舞、画画,可北京市少年宫当年开展的兴趣小组,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少年宫开幕时设有科技、军事体育、艺术三大兴趣门类。开幕后第一年,兴趣小组就达37种82个,每周有2100多名少年儿童来参加活动。全年为少年儿童组织的各类活动有160多场。
任光远是少年宫科技部部长,前文提到的小动物园,就是他办起来的。他回忆,那时候毛主席说有些年轻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于是他就在少年宫开辟了一块四五十平方米的小菜地,命名为“红领巾小农场”。在团市委书记张进霖的支持下,他从和平农场调来了一些小动物。有猪、羊、鸡、兔子,都是几只一组,后来还要来一头奶牛。为了养好这头牛,任光远专门在和平农场住了一个星期,向工人们学习饲养、挤奶和人工配种。后来,任老师运用学来的人工配种技术,还真让这头母牛下了一头小牛。不过,这头牛也着实给任老师找了不少麻烦。它一撒欢儿,就满院子乱跑。
为了养这些小动物,少年宫在体育场北侧建了小养牛场和小养猪场,在寿皇殿东北侧建了温室和鸡舍。由于孩子们一周只来少年宫活动一两次,所以任老师专门从师范大学请来了一位饲养员。来活动的孩子们最喜欢去鸡舍收鸡蛋,他们在鸡蛋上编上号,交给任老师。任老师曾想买一个孵化器,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观察鸡蛋孵成小鸡的全过程了。不过,这个计划没实现,越来越多的鸡蛋只能送进食堂,给老师们改善伙食了。
小菜地由生物组的窦辅导员照料。菜地里种着黄瓜、西红柿等时令蔬菜。窦辅导员将地下化粪池的粪水引过来浇地,蔬菜长得特别硕大喜人。任光远记得,在一个节日里,他们将红领巾小农场里结的黄瓜、西红柿等蔬菜装了满满一篮子,托市委献给了毛主席。
除了红领巾小农场,少年宫还开辟了木工、电工和金工室。木工室里配了两台当时最小尺寸的刨床和电锯;金工室里则配了一台小型车床、一台钻床和台钳、锉刀等工具。这两个项目是从苏联照搬过来的,到底应该做什么,老师们也不太明确,所以开展得并不太好。另一方面,孩子们对于做木工、金工活儿兴趣也不高。没过多久,木工就改成了航模。
艺术类小组中除了合唱、器乐、舞蹈、绘画等比较常见的项目外,还有刺绣、雕塑、话剧、木偶等小组。即便是在兴趣班铺天盖地的今天,这些项目也很少见。
1959年,刚从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洪潭生分到了少年宫。少年宫文艺部部长陈冶老师将木偶组交给了她。洪潭生对木偶一窍不通,为了能让她赶快上手,少年宫每周派她去木偶剧团学习三次。在木偶剧团,她不但要学习表演、编剧、导演,还要学习制作木偶。洪潭生学习的主要是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杖头木偶的头很复杂,先要用泥做个头型,然后把泥头剖成两半,再用石膏翻成模子。翻好模子后,一层一层地糊上报纸,大概糊十到十二层,再将头的两部分粘在一起,用油画色画上五官。最典型的杖头木偶就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小叮当”。
小朋友们对木偶的热情很高,木偶组招生的消息在报纸上一登出来,小朋友们就来了。在选拔学员时,洪潭生特别注意挑选有朗诵功底、声音有个性的孩子。有一个学生声音甜极了,广播电台里那句著名的“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就是她说的。
木偶组的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的都有,大一点儿的孩子负责制作,小一点儿的负责表演。从制作、编剧,到表演、配音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的。
每学期木偶组都能推出一个新戏。少年宫的木偶小剧场在一个偏殿里,舞台是椭圆形的,剧场里只能摆下40多张椅子。每周演出时,剧场里聚满了来少年宫玩的孩子们。木偶组表演的俄罗斯舞蹈、拔萝卜、山上的小房子等木偶剧最受欢迎。
今年,有两名当年的学生辗转联系到洪潭生。当年的小朋友如今已是60多岁的白发老人,她们对洪老师说,在少年宫的日子是她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