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修和他讲的故事,成为那一代孩子美好的童年回忆。当年在射击队训练的张瑜,至今还记得,冬天他们趴在操场的草垫子上练瞄准,冷得要命。孙敬修爷爷经过操场时,跟他们打招呼说:“小射手们,你们好啊!”小射手们一看见故事爷爷,立刻叫起来:“孙爷爷你好!给我们讲一段吧!”孙敬修爷爷就真的停下脚步,给他们讲一段孙悟空。“讲完以后,孙爷爷说,回见!我们又趴在那儿瞄准,身上一点儿都不感觉冷了。”张瑜说。
那时候,孙敬修不但在少年宫讲故事,还到各学校、各区少年之家和北京市少儿图书馆讲故事。他不但给孩子们讲故事,还到各个师范学校教师范生们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在少年宫的岁月里,孙敬修既忙碌又充实,可以说发挥了他的最大价值。
梦想从这里启航
1961年一个炎热的夏日,刚跟哥哥吵完架的余达太,气呼呼地跑出家门。哥哥不让他动自己组装的单管收音机,还说:“小毛孩懂什么?”余达太不服气,他想起前两天在《少年报》上看到少年宫有个无线电小组,那里一定能学会自己装单管收音机。于是,他花两分钱买了一张景山公园门票,径直来到北京市少年宫。
少年宫一位戴眼镜的叔叔接待了他。叔叔问:“你为什么要参加无线电小组呢?”余怒未消的余达太说:“哥哥不让我动他的收音机,我要自己学会装,自己装,自己听!”叔叔听完后,哈哈大笑。那时他不知道,这位叔叔正是无线电小组的辅导员余洪绪。经过简单测试后,余洪绪对余达太说:“小朋友你回去吧。能不能参加我们会通知你的。”
当时,想进少年宫学习,可不是件容易事。正常程序是先由学校向区里推荐,再参加少年宫的考试,考试合格才能录取。可没想到一个星期后,毛遂自荐的余达太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当学校老师把少年宫的录取通知书交到余达太手中时,他高兴坏了。后来,他通过了无数次各种各样的考试,但是没有哪一次像那次那样兴奋。
第一次踏入少年宫科技小组活动室,余达太就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一张张工作台上摆着五花八门的工具器材,十几个小朋友正在聚精会神地装配着电子管收音机。当时只有10岁的余达太感觉自己走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自豪感油然而生,似乎自己也变得神秘起来。当时的他也许不会想到,从此他竟与这些神秘的仪器结缘,一干就是一辈子。如今,余达太已成为我国机器人工程方面的专家,而他的梦想正是从少年宫启航的。
上世纪80年代,余达太在日本留学时曾在一家机器人制造公司实习。一次,技术部长让他把设计的机器人焊接出来,并给了他两周时间。技术部长对他说:“你可能没动过手,如果两个星期不够,还可以延长。”可是仅仅用了6个小时,余达太就把这个有着上百个元件和上千条引线的控制装置装好了。技术部长连连说:“这么快,不可能!”余达太自豪地说:“我小时候在北京市少年宫无线电小组受过训练。如果不是放下了十几年,恐怕还要更快些。”技术部长听后感慨道:“中国有这么好的教育场所,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参观。”那一次,余达太由衷地为自己曾是少年宫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直到今天,很多老组员提到少年宫,仍非常自豪。在少年宫学习的日子是他们最美好的童年回忆。少年宫不但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也让他们收获了一生的友谊。
1962年进入少年宫书画组学习的解景开,几十年来一直与当年的同学联系紧密。2013年,得知少年宫要搬家的消息后,他们决定召集老组员开个座谈会。解景开找少年宫一联系,对方很热情,不但帮他们找到老组员名册,还为他们提供了活动场地。解景开自己也没想到,一下子竟找到100多名老同学。当年的蓬头稚子,如今已成了年过古稀的老人,但冲龄学画时的感情却从未改变。座谈会在景山少年宫“少年厅”举行,场面非常热烈。当年的老组员、北京书画院院长王明明异常激动,当场提议要为老组员们出一本画册。
这本名为《秋实集》的画册收录了100多名少年宫绘画组老组员的回忆文章和绘画作品。他们中很多人都成为了职业画家,而他们的梦想正是从少年宫开始的。
2013年“六一”,为了庆祝少年宫迁入新址,少年宫办了一场新老组员书画展。那一天,许多来报名参加别的兴趣小组的小朋友看完画展后,都走向了书画组的报名处。那一刻,解景开仿佛看到了50多年前的自己……
感谢李友唐、黄蕙老师对本文采写提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