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得响,开得动,连得上”
在少年宫三大兴趣门类中,还有一个军事体育,它与我们熟知的体育项目有些不同。少年宫军体部负责人张洪滨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我国“全民皆兵”,团中央率先成立军体部。打那儿起各省市体委都成立了军体部。军体部涵盖的项目包括射击、摩托、汽车、航空、航模、舰模、无线电制作、无线电工程项目、收发报……总之,所有军事项目在军外开展都归军体部管。
1957年“五一”,在团市委军体部工作的张洪滨被调到少年宫组建军体部。在团市委时,他的主要工作是组织青年学生打靶野营。张洪滨虽然是部队出身,但他学的是无线电报务专业,对于射击也是个门外汉。为了赶紧将这项运动开展起来,团市委专门从军事院校请来教官,对他进行系统培训。调到少年宫时,张洪滨已经是一名非常专业的射击教练员了。
来到少年宫,张洪滨马上着手修建射击场。射击场的第一要务是保证安全。张洪滨在少年宫各大殿中转悠了一圈,相中了乒乓球活动室旁边的夹道。这个小夹道只有10米宽,张教练在夹道边上砌起一道6米高的墙,形成了一个封闭空间。这就是少年宫的射击场。然后,张洪滨又从国防体育协会要了100多支枪和几十万发子弹。少年宫的射击小组就这样成立了。
每年寒暑假,他都会招一个30多人的普及班,集中训练。这些学生大都十四五岁。至于入选条件,视力好、身高适中自不必说,张教练还要求他们学习要好。他们业余时间来训练,学习不好,在学校很容易掉队。
经过假期的突击训练,张教练选出成绩好的进入少年宫射击队。后来,少年宫射击队屡屡代表北京参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北京市的少年队。1958年,少年宫射击队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六城市比赛,拿了总分第一。每年在西郊靶场组织的比赛,拿冠军的也是少年宫射击队。张教练指着一张小队员们与北京军区射击队的合影对记者说:“我们赢了北京军区射击队后,他们教练员非要跟我们合影,说让队员好好向我们学习。”后来,张洪滨的4名队员高中没毕业就达到了国家一级射手的标准,成为了职业射击运动员。
射击项目开展起来后,张洪滨又着手组织无线电报务小组。他从国防体协无线电俱乐部请来3名教练,教小学员们收发报。当时东城区少年宫也在开展这项活动。每天下午三点,两个少年宫的小电台互相发报,内容是《人民日报》。少年宫无线电小组的水平非常高,每年都有不少孩子直接进入北京军区当了报务员。当时部队培养一名合格的报务员,每天培训八小时,没有一年到一年半培养不出来。少年宫的孩子,从初二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4年,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报务员。他们到部队熟悉一下机器,马上就可以工作,减少了培养的过程,非常受北京军区欢迎。
当年“全民皆兵”有个口号:“打得响,开得动,连得上。”“打得响”、“连得上”,少年宫都有了,“开得动”也不能落下。于是,张洪滨在少年宫成立了摩托车队。摩托车队的摩托车是国防体协摩托俱乐部支援的,清一水儿的进口货,教练也是摩托俱乐部的专业教练。他们不单教学生们骑摩托,还教一些简单的跨越障碍动作。其实,开展摩托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到了高中二、三年级学开汽车。不过,少年宫场地太小,摩托车队与足球队共用一个操场,经常会有矛盾。后来,这项活动就慢慢停止了。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张洪滨甚至还在少年宫开过滑翔机班。“不是模型啊!是有真人坐在上面的那种。”张洪滨强调说。
当年,他们在少年宫操场的西北角设置了一个橡皮筋弹射器。滑翔机从西北角弹起来10米高,滑行110米后在操场东南角降落。在那么小的场地教高中生开滑翔机,如今听起来有点儿匪夷所思。难道不怕出危险吗?张教练说:“滑翔机加上两翼有十几米宽,前后也有10米长,就算掌握不好平衡掉下来,翅膀也能硌住,人没事!”事实上,少年宫的两架滑翔机中,确实有一架着陆时摔坏了。
为什么要在少年宫开展如此高难度的项目呢?张洪滨告诉记者,有一次贺龙副总理对他说:“我们培养一个飞行员要几万两黄金,太贵。你们能不能在青少年中选拔身体好的,从初级培养。如果起飞降落没问题了,就可以送到西郊机场航空俱乐部训练初级滑翔机。初级滑翔机没问题了,再学初级教练机、高级教练机。学完了就直接可以送到空军去,多经济。”
这个培养飞行员的计划最终没有推广开。少年宫的滑翔机小组,只搞了一个寒假。不过,由此可以窥见,当年少年宫军体活动水平之高是今天无法想象的。
“故事爷爷”孙敬修来了
1956年暑假的一个傍晚,少年宫活动刚结束,刘少奇偕夫人、孩子和警卫员信步走进少年宫。刘少奇在少年宫主任江礁的陪同下,参观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他对江礁说,少年宫的干部不要只调年轻人,年轻人容易急躁,不如老年人稳重,应调些有经验的老教师来。曾在少年宫工作的黄蕙老师告诉记者,正是由于少奇同志的一番话,少年宫调来了鼎鼎大名的“故事爷爷”孙敬修。
孙敬修在回忆录《我的故事》中提到,起初市教育局调他来少年宫时,他还有些犹豫。自上世纪30年代起,孙敬修就一边在小学任教,一边在电台讲故事。到1957年,他已经在汇文一小工作35年了。
孙敬修早就听说,彭真同志亲自批准,把景山公园北部的大殿给了北京市少年宫。为这事儿,他逢人便讲,还高兴过一阵子呢!可突然要让他脱离学校,调到少年宫去,他一点儿心理准备也没有。看孙敬修为难的样子,市教育局汪局长笑了:“汇文一小的学生只有几百人,而北京市的小朋友有好几十万哪。您应该发挥您的特长,到少年宫去专门讲故事,您的贡献会更大呀!”
到少年宫上班后,孙敬修发现汪局长说的话果然不假。他在少年宫办的第一场故事会就赢得了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那一天,他讲的是苏联作家盖达尔的小说《少年鼓手》,看着台下五六百个小朋友聚精会神的样子和他们的笑脸,听着他们的掌声,孙敬修像喝了一杯甘醇的美酒一样。他在回忆录中感慨道:“看来,这一步算是走对了。感谢党啊,是您把我调到了这个岗位,使我从一个业余故事员,变成一个专业讲故事的人。”
从那以后,每个月少年宫都会给孙敬修列一个“故事活动安排表”。少年宫的故事大会一般是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有时也会一上午安排两场。第一场讲完后,小朋友们“呼噜呼噜”地退场,在外面等候的小朋友再进来。对于一个已经五十七岁的人来说,连着讲两场确实有点累;可一看到小听众们的笑脸,孙敬修的累,都飞到九霄云外去啦。
当时在群众文化部工作的李友唐,跟孙敬修坐对桌。提到孙敬修的人品,他不由得竖大拇哥。“孙敬修讲故事已经是成名的人物了,但他非常谦虚,经常向我征求意见。”一次,在讲刘胡兰的故事时孙敬修讲道:“敌人的铡刀咔嚓一下落下来,就把刘胡兰给杀害了。”李友唐觉得不妥,“咔嚓”一声会吓到孩子们,刘胡兰牺牲还是不要讲那么具体为好吧!孙敬修听后深以为然。后来,他再讲到这一段时便说:“刘胡兰就这样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