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月出》:中国人人参与的历史画卷(2)

2015-11-13 15:59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诗经·月出》:中国人人参与的历史画卷

【文化解读】

《月出》

——中国人人参与的历史画卷

(一)月亮崇拜

《月出》是在写美人。然而美人还没出场,月先出场了,照着佳人、照着诗人、照着九州、照着被染上一层温柔色的河山。

《月出》每一段都是以月为起兴:月光皎洁,是在为美人打底色;月挂中天,是为美人做背景。

诗人在痴望心上佳人的时候,竟还能把一轮遥远的月放在首位、看了又看,可见月亮,对中国人的影响之大。

的确,中国有一套自己的月文化。虽然,世界上很多民族都热爱月亮,但中国人对月的感情,却格外深厚而独特。中国的子孙, 无论走到地球哪一个角落,无论接受了哪种生活方式,却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就被一团静月勾起了情怀:会望月而思乡会对月而怀人,能为月而欢喜能赏月而忧伤。这种月光记忆,是属于一整个民族的文化印记。

和西方人的某些感受不同,在中国人的思维里,有月的夜永远不会和阴森恐怖、阴暗未知联系到一起,相反,在我们的意识中,有着一种非宗教性的“月亮崇拜”情结。

所以,在每月一次的、月亮的周期性圆满中,中国人挑出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两次月圆,设定为以月为主题的两个重大节日。

首先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的意思就是元月,也就是新年里的第一个月,正月;“宵”就是夜,正月里最值得庆贺的夜晚,就是在这个月里的、在这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就是正月十五圆月日。

随着新年中月亮的初圆,人们以赏灯、猜谜、舞狮、吃元宵等方式热烈庆贺这一轮满月所带来的新的希望、新的期待。因而在这个以月为中心的、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里,其实人们反而忽略了月,此时的热闹都在人间,宝马雕车、火树银花、凤箫声动、玉壶光转,欢腾的新岁红尘,人们在此时并无暇静心望月。连那么多上元节的诗歌,也都只是把元夕的月草草写就,比如“月上柳梢头”、比如“月色灯山满帝都”,仅仅是一笔带过月的光华而已。 元宵节的月,亭亭悬于夜空,优雅安静,不干扰人间之乐。

然而到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却绝对成了这个节日里的主角。此时的月,是人们长久以来观察到的、一年中最美的一次月圆,秋高气爽,天清云淡,温湿宜人,风柔夜静。中国人看着这轮美满到极致的圆月,震撼不已,相应地,也思慕起了自身的圆满,于是八月十五中秋节,随着月圆,人们也要努力地举家团圆。

但团圆后却是再分散,团圆里也有不完满。月的完美无缺,勾起了人们浓烈的珍惜和可惜之情。元宵节赏灯会,中秋节却绝对要赏月。因为月的圆缺,表达了一种盈亏往复、循环平衡的哲学连至美如斯的天上月,也要靠那么 的不完美才能一月一次拼凑出一个完美的结果,月的成熟要承受几番阴晴的折磨!这月缺月圆的历程,提醒了现世中的人们:圆圆满满的美好,需要忍受的,是长长久久的缺憾。

节日的形成与固化,都是文化沉淀的结果。而对月如此的高度重视,正是中国文化阴柔美的体现。相比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对太阳神的高度崇拜、对绝对力量和光芒万丈的高度推崇, 中国文化更认定中庸和谐的处世方法、更肯定光而不耀的性格色彩,中国式的智慧是守中道、不喜张扬。

这就如同是国际象棋与中国围棋在战略方法上的明显不同:国际象棋是进退冲锋式的进攻,而中国围棋讲究围合式的布局。中国文化无论在为人做事、还是艺术审美上,都蕴含着一种含蓄、收敛、深沉、周全的阴柔美。

月亮崇拜,归根到底是阴阳平衡的思想结果。如同:

在积极入世的热情里,要存高洁出世的超脱,以免迷失方向;

在奋力谋事的进取中,要存隐忍退让的周全,以免伤人伤己;

在坚持自我的准则里,要存成全他人的态度,避免直接对抗。

月亮性格,正如月光从不灼伤于人的温和,正如月圆从不一蹴而就的耐心.月亮崇拜,代表的,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的谋定后动,一种稳中求胜的步步为营,一种实现全面圆满的思维出发点。

所以说起《月出》,当月亮出现,无论是一芽新月,还是一扇半月,都是在向着美好进发。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