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月出》:中国人人参与的历史画卷(3)

2015-11-13 15:59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诗经·月出》:中国人人参与的历史画卷

(二)审美范本

中国人感受着月亮,发现它的阴性特征还和玉带给人的感受类似。国人自古爱玉,称玉有德、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凝结了中国人爱慕的一切美好品德。所以古人不爱华贵的珠宝,甚至也不那么爱贵重的黄金,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偏爱高贵的玉。玉的美学特点就是温和、细腻、一纯如水的高洁、光而不耀的润泽,加之久藏于地下的岁月沉淀,使它更具君子般不急不躁、琢磨切磋的品性,一份类同于月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质感。 所以古人也唤月亮为“玉盘”,月与玉,都是属阴的审美代表。

一阴一阳之谓道,女属阴。所以美好的女性,在中国人眼中,就是综合了这些阴柔化审美特征的人,就如同是月与玉的化身。故而形容美女,才有“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小家碧玉”这样的词, 而《月出》中的月亮出现,也就预示着美人如玉的出场。——把美人置于月下,这是一种美的叠加,是所有阴柔之美的极致盛景,是中国式美人的审美范本。

人们把月赞得那样高,这诗里的月,却还只是佳人的衬托而已。可见那女子,是何等的不凡!

不似尘凡,便是仙神。《月出》便近乎一幅神仙画卷那月下的女子,披着朦胧夜色翩跹而来:

流光照影,亮丽了时空;

桂华飘渺,惊艳了天光;

清辉婉转,叹破了歌与诗。

仿若流云摆驾、冰玉出尘,是月中仙走下蟾宫,走进了诗人的梦里。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