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因月而并发生成的美与忧,随着这首源自先秦陈地的歌,一直唱到了后世的情怀里。这种感受,成为一种民族共同的审美记忆,锁在一代代人的基因中,每当人们仰望绝美的月空,它就会复苏 :
看月亮那么美,美得不动声色,对比着人世的无奈与荒凉;
看佳人那么美,美得不可拥有,映衬着失去的空虚与思念。
所以美的极致,竟是一种忧伤感 的体验。
实际上,世界上很多的经典艺术作品,都是给人以忧伤的体验,正是这种永恒的忧思与伤感,才令代代人为之注目、为之感动、为之沉陷、为之良久思索与揣摩。 最深刻的艺术,不是令人疯狂雀跃,而是令人沉默不语。沉默,是因为已经无法轻易表达,外表平静,内心汹涌。
所以平静里的忧伤,是最深长的体味,顶级的艺术往往如此。——这样看来,月,就正是天地间最美的艺术品, 因为它永世安静,又永远静带忧伤。月色所泼墨出的这一幅大画卷,是天地之作,多少代人流连画中,抒发出那么多对月感怀的相思、那么多对月凭悼的追忆。 因而,这些月下的人,和着月景,也完美融合成了一幅经典作品,涂画出了古今不变的、重复不绝的、人与月共同完成的 大画面。
在这个画面里,月和人演绎着各自的主角;而两个主角的联袂,使这个画面的效果,且美且静、且忧且伤。美如女神的衣纱绣天河,静如万古的长空耀孤星,忧如几世的人间不相忘,伤如心头的夙愿不可得……其实,我们一代代的人,都在无意间加入了其中、完善在其中。 当我们游走于月下时,就不知不觉渲染出了一幅 典型中国式的、总在绵延传承着的、历史大画轴。
而这卷画轴最明确的源头,就铺展到《月出》这首诗。自《月出》后,中国的月文化渐渐成熟到举世无双,月几乎代表着圆满、圣洁、明亮、清高等等所有美好的寄托。于是,“月出”也喻示了美人的出现,如《月出》这首诗中佳人一切的美都是在月下完成的、都是用月来勉强比附的;同时,“月出”也喻示着被月华净化了的、美好情思的出现,如这首诗每段结尾处诗人的心折却不扰佳人、心忧而不怨天命。
唯有纯净的思念,在月影下越拉越长,长成了古今中国人在相思感怀时、不知不觉共同静默于月下的、这一刻集体交付给思念的时间。 月光把美投注给了人心里的爱人,人便把思念投注给了月。每当对月,人们便是对着一团向往中的美好时光,对着一轮最值得守护的冰玉之心,就是此刻自己的心。
对月,纵忧怀,也甘愿;纵痛楚,也臣服;纵沉沦,也清醒;纵难眠,也成瘾。
对月,纵是古人,也是你我;纵是天涯,也是故乡;纵是孤独,也是欢喜;纵是最伤,也是最美。
作者介绍:
曹雅欣,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子曰师说”微信号、“学习经典”微信号创始人。
青年文化学者。独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国艺演说者。
光明网“醉中国”专栏作者。代表作有《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图书。其“国学与时政”系列文章,分别被全国上百家主流网站广为转载。
策划并撰写了“琴梦中国”系列作品,包括《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等。
“国艺演说”是曹雅欣首创的一种讲与演并重的、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文化传播方式。在“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琴歌艺术音乐会中,担任每场音乐会的文化主持。
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把国学、国艺做时代性解读。
于水艺术简历
1955年生于北京。中国新文人画重要画家。199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画研究班,作品曾三次参加全国美展并两次获得铜奖。曾赴台湾、马来西亚、泰国、联合国总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及艺术交流。曾在今日美术馆、山东荣宝斋、兰州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曾参加新文人画一系列重要展览。出版有《于水画集》、《于水人物卷》、《中国艺术年鉴·于水卷》、《于水·五十五》集、《大忘楼笔记》、《美人记》等个人书画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