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教学”和“育人”两层皮核心素养将成课改DNA

2015-11-27 09:24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避免“教学”和“育人”两层皮核心素养将成课改DNA

专家观点

核心素养须有

严密的体系结构

从国际上核心素养研究的经验来看,能够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认为,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至少能够带来三点启示:

首先,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当今教育领域的趋势。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了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基于这样的目的,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其次,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国际上大多数国家认为教育主要有两个目标:培育个体和教育国民。各国的核心素养制定体现了明确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培养、塑造儿童青少年能力与品行的责任,并最终使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保持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任何人不能离群而居,个人通过各自的贡献找到适当的立足点及保障。个人也肩负对社群的义务和责任,由此获得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此,教育必须培养年轻人的爱国情操和社会正义感。

最后,内容结构上,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注重系统性,各具特色。选取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尽管核心素养的指标不尽相同,其目的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建立健全的社会。国际上的核心素养模型都有较为严密的体系和完整的结构。

北京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十条措施中最为基础的一条,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北京市几年前就开始了关于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工作。2012年,北京教科院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研制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27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学科能力标准及教学指南;2015年又出版了《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丛书》共19册。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熙表示,这些都为促进一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引领与有力支撑。

近年来,北京市还依托成熟的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充分利用教科研院所广泛、开放的教研体系和合作团队,开展了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先后建立起了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2013年,教育部启动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该项目结合我国实际,从国家层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结构框架及相关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北京市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研究工作也开始进入新阶段。

2014年10月,为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北京市教科院还与培生公司合作,举办了为期3天的“于课程教学中培养和评价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训会,来自北京市10个区县和20多所中小学校的科研人员和教师近80人也到会聆听。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贾美华介绍,目前北京正聚焦核心素养等教育难点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索改进教学的有效策略。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