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成教育改革的支点
2014年11月,北京市教委印发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禁止小学阶段进行统考、统测;并将学生初中三年参与物理、化学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成绩纳入中考评价体系;中、高考语文试卷将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本次教改意见的提出,标志着北京中小学学科教学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其中有计划地学习和能力培养是各国都普遍关注的。”台湾中正大学教授蔡清田表示,核心素养是北京市中小学近两年教育改革的支点。
开放性科学实践课、10%学时学科实践活动……2015年7月,北京市提出新的课程方案,这表明北京市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的育人导向、课程综合性、实践创新性、学生课业负担、学校课程视野等都在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开始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学校的课程也更加开放,学生家长、高校以及大批社会教育资源单位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学校获得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原来固定的课时变为可以自主伸缩的长短学时,学科内部、学科之间乃至学段之间的壁垒被打破,教学从原来关注学科转为关注学生……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材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军认为,北京市中小学在课程改革中逐步实现了“5个超越”,即超越学科边界,超越课程边界,超越课堂边界,超越资源边界,超越考试边界。学校考试从纵向上考查学生的九年积累,横向上关注知识面的宽度而不是知识点的深度,内容更加联系课堂、家庭和社会实践。北京市中高考正在实现全面服务课程育人的功能。“如何通过核心素养,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宽松的空间和时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北京学校未来将现六大变化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诸多变化。对此,杨德军将其归纳为6大趋势:
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课程适应发生变化,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下一步,北京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家核心素养框架,通过专家分析、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焦点访谈等手段,研制出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又不失首都特色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框架与指标。
北京教科院教育督导与质量评价中心副主任张咏梅指出,北京市将对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实施和当前课程与教学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进行深度整合。全面提升评价方法技术,特别注意对于复杂认知能力、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网上测验的开发,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方向性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