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调查:背后是劳动力素质之痛 破题靠均衡资源

2015-12-08 13:37 半月谈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普高"调查:背后是劳动力素质之痛 破题靠均衡资源

“普高”背后的劳动力素质之痛

半月谈调研小分队

当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与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之际,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中阶段教育不仅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阶段。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高素质劳动力的发展需求相一致,意义深远。

“没文化的,只能打杂”

当前,我国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和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明显,因此,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意义重大。

其中的意义,对于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来说体会更深。一些人过早进入社会,当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之后,许多人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后悔和反思当初的弃学。

今年20岁的刘明(化名)在山西太原一家事业单位当门卫。他的老家在山西古交市河口镇。初中毕业后,他没有继续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而是选择了外出打工。

刘明先去了古交市一个酒店的洗浴中心干服务员,一个月挣1400元。一年后,他觉得工资太低,以后也没有出路,就辞职了,又去一家饭店当帮厨,没多久又不干了。后来,他决定到太原打工,觉得大城市机会更多。然而,去了之后他才发现,在太原,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得要学历,要不然就得会技术,而自己什么都没有,最后只能当门卫了。

“有文凭的就能找到一些重要岗位,比如前台之类的,而没文化的,只能打杂。”刘明说。拿着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每天做着简单重复枯燥的工作,刘明心有不甘,但更多的是无奈。“现在很后悔,如果自己当初能听父母的话去上个中职,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

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焦点在于素质

来自人社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19亿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一项的缺口就高达400余万人,高级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从而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升级。

“为什么在我国有很多产业是过剩的?就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和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国家拥有很多优秀的不同专业素质的人,做出来的产品会怎样?”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说。

1990年,20岁的黄德春走出四川安岳农村,只身来到深圳打工。吃苦耐劳,努力钻研焊接技术,黄德春迅速成为企业的焊接技术骨干,考取了国际焊工证。当大多数外出务工者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元时,黄德春的月薪早已过万元。

当前,一方面技术工种招不到优质人才,另一方面普通农民工找不到相对高薪的工作,矛盾的症结就在于普通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技能缺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工作需求。看到这种情况,2010年,黄德春创办德春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训电工和焊工两项专业技能。虽然学校规模并不大,但是每年都有1500名左右的农民工在学校参加培训。黄德春告诉半月谈记者,学校毕业生每个月的收入都能超过8000元,是普通农民工靠出卖体力所得收入的两三倍。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王菲菲、贾立君、袁汝婷、赵叶苹、许茹、许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