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及到免费:走进先行先试地区
半月谈记者
目前,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全国有不少地方已经试点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这些先行先试的地区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在推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免费高中教育时又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对此,半月谈记者走进山西、内蒙古、湖南、海南等地的试点市县展开调查。
山西:免费是福音,优质是刚需
山西古县从2011年9月开始实施免费高中教育。副县长阴和平告诉记者,当时有一些学生因为高中学费问题,就辍学不上了。当年县里财政相对富裕,财政收入达到了11.8亿元,古县于是开始实施免费高中教育,将学生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等全免了。
古县一中校长李爱忠说,以前学费是每年800元,住宿费400元,书本费1000元左右。“免费高中,减轻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对贫困学生是个福音。”
古县一中的学生郭晋男来自石必乡贾村,现在读高二。“感觉心理负担小了,才能安心学习。”郭晋男说,家里是种地的,年收入不到一万元,有个弟弟读小学6年级,父亲身体不太好。正因为有免费高中,他才能继续读书,还能享受一年2000元的助学金。
然而,对于免费高中政策,山西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虽然这是一项民生工程,但就山西情况来看,家长对高中的需求不是免费,而是优质。对于家庭困难学生,国家已经有每年2000元的资助。建议将用于免费高中的钱用在提高高中教育软硬件设施和办学水平上,这才是家长和学生真正的需求所在。
内蒙古:群众叫好,少数旗县叫苦
对于整个内蒙古自治区来说,高中免费教育不是新鲜话题。“这是一个从少数民族学生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生的免费教育过程。”自治区教育厅财务处副处长义德仁说,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翌年春季起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对全区普通高中蒙古语、朝鲜语授课学生,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汉语授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学费、教科书费“两免”政策,到2012年实现了对全区所有高中学生的免费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统计显示,2011年至2015年,内蒙古每年投入高中阶段“两免”经费10多亿元,共计79.67亿元,年均有67.4万名学生受益。内蒙古把免费教育作为民心工程持续实施,已成为一种常态,许多百姓称这一惠民政策为“福利教育”。
尽管免费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多数盟市政府表示划拨配套资金甚为吃力,一些财政收入只有几亿元的旗县政府则表示“苦不堪言”。同时,近年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一些学校形成较多的债务,越是重点或示范性学校债务越多。目前,个别盟市高中阶段学校债务已达数亿元,单凭地方财政和学校自身化解这些债务难度很大。
记者采访时,普通群众对高中免费“一片叫好”,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些人则不愿谈这一问题。内蒙古教育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表示,当地高中免费教育政策“走得有点早”,特别是在近两年经济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之下,“显得太超前,地方财力很难跟得上”。他认为,通过免费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尚需国家统筹、顶层设计。
湖南:教育融资缓解财力紧张
2012年8月31日是湖南韶山学校高一新生刘宇新最高兴的一天。这一天,她不仅和同学们一样免交了上千元的学费,学校还根据她家庭困难且患有慢性肾炎的情况,免收了她的杂费、住宿费、伙食费,并且腾出单间宿舍,让妈妈陪护她。
就在当年,韶山成为湖南省首个实现12年免费教育的县级市。韶山现有普通高中一所,有学生900多人;职业高中一所,即韶山职业中专,有学生近1000人。按照市政府2012年出台的政策,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外籍学生,只要在韶山就读普高和职高,学费全部免收,每人每学期在1000元左右。
实现免费教育,投入是关键。韶山尽管地方小、人口少、可用财力十分有限,但市委、市政府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确保教育投入到位。比如,2012年韶山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68365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16528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4.2%,比2011年增长了7.9%。
值得注意的是,韶山在加大财政投入之外,还加大了教育的融资力度。2011年和2012年,韶山先后引进华润集团、欧雅教育集团、九龙集团、盘龙集团、惠天然集团以及江苏姜堰市、广东广州市、深圳市等城市项目资金1亿多元,全部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辖区内基础教育的硬件条件,提升了整体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