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调查:背后是劳动力素质之痛 破题靠均衡资源(2)

2015-12-08 13:37 半月谈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普高"调查:背后是劳动力素质之痛 破题靠均衡资源

“普高”不能让中职滑坡

对于“普高”背后的重大意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认为,一是满足人民群众“能上学、上好学、多上学”的愿望。通过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强受教育者脱贫致富能力,打破代际贫困,缩小收入差距。

二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克服人力资源提升的瓶颈,培养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三是适应国际教育竞争的新挑战。我国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整体处于世界中上水平,多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高中阶段教育仍是一大短板,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刚过10年,从业人员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而发达国家大多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6.5%。按“普高”要求,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也提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要大体相当。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目前许多地方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非常接近或超过90%的目标,然而,从结构来看,普高和中职在校生比例大致在6:4,离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仍有差距。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统计,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已连续5年下降,明显低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不低于高中阶段50%的要求。

“普高”热潮中,中职如何做到不落伍?湖南慈利县职业中专副校长高兴认为,普职分流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分流,不能以学习成绩优劣作为普职分流的原则和标准。如果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对职业学校重视、公平对待的态度,那么中职会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生源,培养出的人才将会在技术专长、文化素养、理想信念、职业规划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采写记者:王菲菲、贾立君、袁汝婷、赵叶苹、许茹、许祖华)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王菲菲、贾立君、袁汝婷、赵叶苹、许茹、许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