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体贴民意 利好教师发展(3)

2016-03-21 15:26 现代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两会声音体贴民意 利好教师发展

■延伸阅读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话题

现在很多村小教育点教师已经面临退休,急切地需要落实教师待遇,以吸引本地人,在这个基础上培训提高,才有可能培养一支有一定数量并且具有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应该着力保障乡村教师待遇,建议实施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岗位待遇倍增计划。

——庞丽娟(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是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中小学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优秀人才不愿当教师。中国可以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教师职位的公办教师的身份确认为教育公务员。

——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要破解乡村教师的精神困境,首先,要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自豪感,改变对乡村教师的宣传方式,应该大力宣传他们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让他们在自身的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其次,要切实提升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让他们在乡村待得住、干得好。最后,要创造一些上升空间,不一定是职务上的晋升,也可以是自身学术和学养的提升。

——汤素兰(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建议政府出台政策,提高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让教师愿意扎根农村教书育人。比如在城里教师一个月3000块钱工资,而到农村、山区月工资提高到8000元,这样在农村才能留得住好教师。

——郑永飞(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龄津贴对于解决教师的实际生活问题或者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准、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现在几元钱的津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国家应适当提高教龄津贴,让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在待遇上吃亏。教龄津贴要随着其他津贴、补贴的增长而增长,按当地教师队伍平均工资增长幅度提高。按照最初教龄津贴占工资总额的比例算,目前的教龄津贴应该调整为每月200元至300元,这样才有助于在一线专心于教学工作的教师安心做好教育。

——马秀珍(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主委)

建设教师周转房,为广大农村教师提供稳定舒适的住房,使他们住有所居,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建议加大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将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由各级政府负责规划和组织实施。

——卢天锡(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九江市副市长)

在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地级市(州、盟)为单位,改革教师编制管理体制。地级市(州、盟)编制部门负责教师编制的总量核定和宏观管理,并协同教育等部门对教师编制进行调配,打通教师调配通道,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实现教师资源重组优化。各地要建立健全教师队伍补充更新机制,编制部门根据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学生数量,坚持标准比例,给足教师编制,及时补充教师,重点策应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解决城区学校和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问题。

——张元贵(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教育局局长)

我看到有媒体报道,某些学校女教师怀孕需要签字审批,甚至个别民办学校出现辞退怀孕女教师的现象。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学校要尊重女教师的生育权,多些人性化的关怀,“家规”不能大于国法,采取强硬的方式剥夺女教师的正当权益是违法的。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加强教师流动,协调学校之间的调剂补充,互帮互助,给学校提供一些财政支持。

——王家娟(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

要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问题,他们在乡村发出了光亮,我们要给他们温暖。要切实解决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比如重视这个群体的恋爱、买房、结婚这些问题。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让教师能够共享城市的优质资源,拉近与城市的距离。要配齐农村学校教师,加强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流动、交流。要增加他们的娱乐活动,做到每所乡村学校有一定的藏书,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把他们变成一个共同体。让连续在乡村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能够像大学二级教授那样,实行休假制。

——王本朝(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大学教师应在去行政化的框架下,把更多时间放在教学及科研上。大学里主要的教授、科研人员,应能把自己的精力用在科研与教学上,而不是把精力用在冗长的行政工作之中。

——施一公(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本报记者 郑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