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眼中的"教育误区""双重夹击"让娃愤怒沮丧?

2016-11-28 08:14 扬子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文化学者眼中的

于丹在南师大讲座现场。

“老师把每天的作业,先从家校通甚至从微信群转给家长,家长到家后会说:你们今天的语文要做几篇作文,数学要做什么练习,现在给你默英语单词,你们老师都告诉我了。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充满愤怒与沮丧?”南京市总工会、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主办的“南京市总工会大讲堂”11月25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开讲,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和3000余名听众分享她感悟的“中国智慧”。演讲中,于丹教授从自律提到当下的“教育失误”引发热议。

文化学者眼中的“教育误区”

孩子夹在老师与家长间“喘不过气”

于丹教授在解释“天人合一”的传统道德观念时讲到了一个教育误区。《周易·乾》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传统观念中强调的“天与地”,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不受外力影响。“古人说要向苍天学的是自强不息。”于丹认为,一个人最好的生命状态是有自律、能自强、建立自尊、拥有自由。人的一切应从自己开始。今天为什么很多人感到沮丧?就是自己无法为自己买单,外在约束太多。

“我们现在教育中一个巨大的失误,让孩子从小他律过多,自律不强。”当别人的管教约束过于沉重时,一个孩子就会想要挣脱约束,他在这样一种逆反中既没有学习的乐趣也没有自尊自由。“一个孩子从小泯灭自我,他长大后也很难有健全的人格。”所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用来成全人的,教育要让一个独立、幼小的个体首先觉得我是一个管得住自己的人,管得住自己,所以有尊严;我是一个有自由选择权利的人,我能选择,所以有未来。

于丹说,如果老师把每天的作业,先从家校通甚至从微信群转给家长,家长到家后会说:“你们今天的语文要做几篇作文,数学要做什么练习,现在给你默英语单词,你们老师都告诉我了,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充满愤怒与沮丧,因为你由不得他自己写作业。”于丹感慨道,一端是老师,一端是家长,两端的监督加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们还有什么乐趣和尊严?

“君子要自强,首先为人师表和为人家长应多去鼓励,给他一点自由空间,他才能学会自律。”不光是孩子,很多成年人,没人监督就偷懒,觉得不偷懒吃亏了。在这种想法之下,恰恰失去了真正的稀缺品——生命的尊严和安全感。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