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眼中的"教育误区""双重夹击"让娃愤怒沮丧?(2)

2016-11-28 08:14 扬子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文化学者眼中的

于丹演讲“案例”挺普遍

小学家长每天都要批改作业并签字

于丹教授提到的教育小案例在现场的家长中引起了不小的共鸣。记者对身边的家长做了个小调查。所有小学生家长表示,工作日每天都会收到老师的作业通知,而下班回家后第一件事常是检查孩子的作业。

一位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家长当天下午收到了分别来自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作业。“语文作业里有一项作业布置给家长的,要求帮孩子默写50个词,数学作业要批改,英语作业要签字。”记者看到,这位家长的家校qq群里十几位家长发送了“收到”。“基本上3点前老师会把作业贴在qq群里。”这位家长坦言,孩子作业量较小时,检查一遍通常十几分钟;作业量大有默写时1个小时都不够。“的确挺耗费精力的,碰到不会的数学题时最烧脑。”一位孩子上六年级的妈妈告诉记者,老师会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并签字,“6年都是如此,如果哪天忘记签字了,老师会在作业本上写上‘漏签’之类的词。”

采访中,大部分家长也很纠结。一位妈妈告诉记者:“帮孩子完成作业的确挺费事。但如果不帮他,孩子自觉性不高,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就得不到优。我们很希望孩子能自律,想培养孩子自律又太难了。”

教育专家如是说

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自律的习惯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认为,于丹教授作为文化学者关注到教育中的一种负面现象:家庭教育过分依赖父母,很多人依赖父母生存,不要说小朋友,很多大学生离开父母没有自律。

“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不过殷飞提醒家长注意:“孩子自律首先是从他律开始的,自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步跨越的。这是由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决定的。”在幼儿阶段,孩子还没有形成认知,自律靠家长逐步培养的。于丹教授提到的家长签字检查作业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律,这种帮助在低年级尤为重要。孩子刚进入小学,让家长批改一些简单的作业并签字,参与孩子学习中,了解他学习的进度。老师们这种初衷是好的。

殷飞认为,签字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不签字。家长接到老师任务后,应该考虑如何帮助孩子,帮助他建立起良好的作业习惯。在“他律”过程中孩子慢慢建立自律。老师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时,工作可以做得更仔细些,多给家长一些指导。到四五年级时,家长签字应逐步淡化,这时孩子的学习自律逐步建立起来了,“孩子到四五年级回家后还不能主动完成作业,家长考虑是否教育方式出问题了。”

殷飞还表示,除了学习习惯,很多生活习惯也应从小抓起。逐步培养意识直至自律。这个过程不能省略也不可回避。

于丹评说“南京气质” 一口气说十几首含南京元素的诗词

来到南京,于丹毫不掩饰对这座古城的喜爱。讲座伊始,于丹提出“向南京这个地方深深致敬!”她表示,在南京谈“感悟中国智慧”再合适不过了。

这段引言中,她一口气念了十几首含有南京元素的诗词。她引用了南朝齐国的谢朓五言诗《入朝曲》的一句词“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来形容南京历史的风云跌宕,“在这里细细摸索每块城砖,都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于丹的语言中带着女性细腻的情感。此刻窗外是秋末冬初的时节,江南开始萧瑟。看着窗外,她想起了刘禹锡的“金陵王气黯然收”,眼前仿佛是“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景象,千古往事在今日梦回。

于丹回忆,20多年前她第一次到南京,特别请友人一道去寻找“潮打空城寂寞回”里的石头城。后来每每来到这里总要感慨这座城市走过的辉煌六朝,巍峨明朝和不可替代的民国历史。于丹说,对南京深深的爱源自于它的“气质”,“南京这座城市融合了南北方的气质。既有金陵古都的帝王气象,也有活色生香的市民情趣。既有昆曲的悠扬,同时也有太多北方人的豪爽。”南京城的气质在于丹看来蕴含着一种哲理:包容。人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不包容人,过不痛快的还是自己。“‘天德’是学会自律,‘地德’是学会包容,自己的要求更严一点,对别人更宽容些。”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