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想政治课要坚持立德树人,传达正能量,引导学生去形成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教学中要依靠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近日,记者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张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虽淳朴、顽皮,但阳光、自信、爱国、爱校的品质更在他们身上显现。这里的老师们深挖红色教育资源,以红色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指引,引领学生走向广阔世界。
22日下午,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六年级10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解读敦煌壁画上的传说故事、讨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感受敦煌开放、包容、崇尚唯美的城市精神。
22日上午,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一学生李俊琪在参加“经纶学子走进芳草地社区”活动中如是说。正是这样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课堂内的思政课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坎,也成为学生心目中最“接地气”的一门课。
“没想到在专业课上有过昏昏欲睡的我,却从不愿缺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没想到期末3000字的读书笔记,我会写到 8000 字;没想到我会给老师发邮件,请求补上思政总结课。”有学生在朋友圈如是写到。
早上8点不到,当中央民族大学思政课老师杨宗丽迈进学校文华楼西0204教室时,一场“抢座大战”刚结束。这堂本科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吸引来了硕博研究生,还有学校的其他老师。这个能容纳200人左右的大教室,赶上杨宗丽的课,总是显得太小。
为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入学生的内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易用中国传统文化打开学生的心扉,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有温度。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熊晓琳的课堂上,思政课充满了旋律与歌声,在一首首乐曲和一段段舞蹈中,学生再次触摸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等历史记忆。
冯秀军看来,思政课就像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微雕”的高精尖工程,难以用热闹和喧嚣、形式和作秀来实现。能否回答学生的思想困惑,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是思政课是否具有含金量,是否有用、有效、有魅力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