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颂诗经】《诗经·出其东门》:穿行于热闹的修持(2)

2015-11-29 15:05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琴颂诗经】《诗经·出其东门》:穿行于热闹的修持

【文化解读】

《出其东门》

——穿行于热闹的修持

(一)安全婚姻

《出其东门》里的“东门”,是郑国游人众多、云集出行的地方,所以那东门之外,必然会是一处艳遇的佳所,会有佳丽秾艳、会有裙裾飞扬。

然而这首诗里的主人公,那个从东门缓缓而出的男子,目遇了如许美色,却淡然而坚定地吐出一句:“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即使有美女如云,却不是我心所爱。——那他所爱的是谁呢?是家里那个着白衣系围裙、衣着朴素的女子,那是他的妻,这就是诗里说的“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就这样淡淡的一句心事吐露,使这首《出其东门》堪称古今女子心中最动人的情诗。虽然不能确知诗里的男子相貌如何、身居何位,可他一句话就表露出的性情,足以使他成为天下最好的丈夫。 这样的丈夫,也许给不了妻子锦衣玉食,却给得起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的许诺。

古往今来的女子挑选丈夫,总偏向选择那些家庭富裕、位高权重之人。这种心理,归根到底,其实是雌性动物在物竞天择的生存环境中,作为弱势竞争群体,从原始基因里遗传下来的一种对于安全感的努力寻求。拥有金钱、权力和良好生活条件的男性,相对来讲更能带给女人生活的保障性和生命的安全感。

可这种思维惯性,只是出于生存本能留存的原始基因记忆。而越来越深地经受着文明洗礼的人类,理应越来越摆脱动物性的无意识思维。今天,当人们再谋求什么才是生命所需、什么才是安全保障的时候,是否该超越原始的习惯性思维,能具备越来越多理性的人文思考?

社会是一种充满矛盾的综合体,人类为自己安排了婚姻,也就安排了离异;安排了财富,也就安排了破产——所谓“安全”,永远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反倒是“安全感”,并不与物质的占有成绝对正比,它关乎一种内心的感受,是靠从容、信任、满足构筑的。

安全感不是财产数字的概念,而是不忧不惧的心理状态,不担忧现在、不畏惧将来,这就是安全感。

如果对女人来说,好的丈夫,就是安全感的给予,好的婚姻,就是安全感的保证,那么《出其东门》中那一位可能是寒门布衣的男子,已经用满满的决心给了一个女人对爱情和婚姻所期望的全部。他的不离不弃、一心一意,给了妻子永无后顾之忧的安全感,这份安全感是绝对的,他在有生之年,绝对要与妻子风雨同舟、共度来日。有时候女人要男人以厚礼相赠,其实想要的是一份男人愿意为她奉献和付出的心意,是一种对感情深浅的印证、对对方能力多少的求证。而如果像《出其东门》中的男子一般,已经给了妻子全部的心、无悔的情,那么作为他身边和心里的那个女人,又何需再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地索取更多身外之物呢?她已经拥有最可靠、最安全的婚姻了。

一个男人最大的能力,也许是带给爱人富贵无虞;而一个男人最大的爱意,是能送给爱人一份安心无忧。妻子安心,源于丈夫的心是定的;妻子无忧,源于丈夫肯在世事纷扰、烟火红尘中说一句:“虽则如云,匪我思存。”那代表着,纵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来饮。

千帆从身旁过尽,而他的小船早已入港,那是他为爱人遮风挡雨而永远停驻的、一处名叫家的港湾。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