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的自信
而无论女人的身旁是否有这样的爱人,一个女性的美,都绝不应该是全然依赖外物添彩才能焕发和维持的。美,该有自己内心的定数。
但在当今这个处处有广告口号教唆着审美取向的大环境里、在这个处处被精美到失真的造型标准充斥着眼球的时代里,我们往往会人云亦云,被他人刻意标榜的审美观牵行着走。——对美的追求,这本该是一种自发驱动和乐在其中的过程,在今天却被引导成一件强迫症般痛苦而紧急的任务。
比如,攀比品牌,急慌慌地攒奢侈品为一身晒给别人看的行头;比如,模仿明星,恶狠狠地减正常体重为一副弱不禁风的骨架。我们拼命仿照这种美、炫耀这种美,是因为自己快乐吗?不,也许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羡慕的眼光才快乐,于是一切痛苦的过程似乎都变得有动力了,这真是非常可悲。
我们往往不是为了美本身、而是为了在号称美的风尚里,先尽量从众、再尽力出众,牺牲了健康、浪费了财富——然而只要是“风尚”,就一定会随风潮时常改变,引人们在其后追得心急如焚——因为风尚背后,往往都是利益的驱动。
而真正的美,不是这样盲目。美,是高度凝聚 了感性和理性智慧后的一种呈现,所以那些在时代里堪称“经典”的美丽范式,一定都是不可轻易改变的,因为塑造“经典”的智慧不可轻易超越。
那我们还急躁什么呢?在众说纷纭、眼花缭乱的关于“美”的风向标前,一动不如一静。总在否决自我、迷失于潮流进退里,不如看清自我,引领自己的风尚、塑造自己的格调。对于美,向外求不如向内求。
向内求,就是明白了:所谓品牌,并不一定就等同于“品位”。“品牌”往往是给不会“品味”的人设计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文化姿态,告诉人们什么才是“品质”。而内心有定的人会有自己的审美判断,他心中美的标准,不需要别人来告知和设定。
任何一个有文化自信力的人,都应当有这样一种觉悟,就是:由我,来为美做主。我选择的美,就是奢侈品,因为这里面渗透了我的文化积累和综合感受,是他人没能学习和认知到的。 所以什么是奢侈品?我的服饰由我的气质衬托才相得益彰,这就是我打造的奢侈品,因为别人无法穿出我的美。
中国古人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复得返自然”,是一种美的真正自信。当洗尽铅华,能有几人繁华依旧?——繁华的是内心的文化修养,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力。
因此,若要奢侈的美、美得奢侈,就不是美的模仿,而是美的开发;不是美的追逐,而是美的坚守;不是美的攀比,而是美的自信;不是美的费尽心力,而是美的自然而然。
像《出其东门》中的那位妻子,她身着素衣、腰围裙巾,在家门口亭亭地一站,就赢得了丈夫不游移不错眼的注目。在历史上也有这样不以世俗美丑眼光影响恩爱的夫妻,比如那个“举案齐眉”的典故由来:
汉朝贤士梁鸿不顾相貌妍媸而求娶了一直爱慕着自己的丑女孟光,当梁鸿在婚后看到丑妻孟光偏要打扮得花枝招展,便非常不满,七天不与之说话,因为梁鸿看中的是孟光的心性和情谊,而非世俗的妆容。孟光了解之后,便坦然恢复了本来的朴素,两人反倒是恩爱有加。孟光十分敬爱梁鸿的品性,每天都把饭案举到眉毛一般高送给夫君,由此留下了夫妻间“举案齐眉”的一段佳话。
所以“美”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贵贱的衡量,适合,才是美的最高境界。如果《出其东门》中那位妻子在寻常人家却穿戴得珠光宝气,那才是不伦不类。而一件简单的素衣,偏偏她能穿得这么熨帖、合眼、恰当。是那一件她所选中、也选中了她的衣物,贴合出了她的勤忍与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