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位女校长的管理经(4)

2016-03-03 08:37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20位女校长的管理经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幼教集团总园长 朱敏

领导力成就办学质量

巾帼不让须眉。这话形容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幼教集团总园长朱敏女士再贴切不过。多年来,她开办了三十余所幼儿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刚柔并济、运筹帷幄的“教育家型”园长。

朱敏总园长弃医从教,怀揣着“使每个儿童获得理想发展”的教育理想,二十年如一日,“用心”办园,“真心”办教育,用“爱”守护儿童的幸福童年。办学中,她高瞻远瞩,博采众长,游学中外,提出“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的民主教育观,以国际化的视野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引领着二十一世纪幼教集团教职工的理念和行为,也因此而蜚声幼教界。

“我想成为一棵树,战成永恒,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朱敏就是这样一位刚柔并济、内心和谐与强大的教育家。

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 李建丽

制度管理见真章

棉花幼儿园的李建丽园长在园所管理中颇有心得,在她的精心构建下形成的管理体系保障了棉幼高品质的办学质量,多年来,园所在她的领导下不仅广受赞誉且飞速发展。

李园长的“刚”体现在她对园所制度管理的严格完善。公办园的大部分教职员工的身份实际上都直接归入上级行政单位,园方并没有人事上的直接任免权,这就对公办园的管理提出很高要求。在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李建丽认为“严格完善的制度管理”是有效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制胜法宝。她非常重视园所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在日常的保教、出勤、教科研、薪酬奖励、后勤、卫生保健、安全保卫等方面的管理中都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保教质量和教科研质量的工作,也在大项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更加详细的“小制度”。

海淀区翠微小学校长 许培军

管理不能统得太死

上学期期末,原海淀区白家疃小学并入海淀区翠微小学。至此,翠微小学打破原有一校四址的“田”字格局,“家族成员”扩容至5名。掌管这一“大家族”可谓千头万绪,但校长许培军却坦言:“舒服的管理模式现在已经形成了。”

许培军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在“家族”成立之初,规模尚小,管理起来难度不大,所以依旧按照一所学校进行管理。但当成员渐渐扩容,许培军意识到:“行政管理不能统得太死,否则就给校区管死了。”于是,许培军为“家族成员”颁布“家族纲领”,即一校一特质、一园一特色、一师一特点、一生一特长,在保证共性的同时,发展各校区特色。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校区管理委员会,由七大中心、五个校区主管主任组成,七大中心从教育教学、学校发展、行政管理、信息技术等7大领域进行统筹协调,每星期二上午固定时间校区管理委员会集中开会,分别汇报各自工作及问题。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田国英

坚守兴趣点亮办学特色

提到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就不得不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京剧脸谱、内画鼻烟壶,这些“高大上”的非遗项目从2015年9月起便开进了学生们的课堂。以学校高度推崇非遗,并以课程落实,这是学校文化的传承,也是校长田国英的执著。

作为一名女性校长,田国英有着“巧手”的美誉。她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打小儿“就手碎”,剪团花、自制纸篓等手艺活全都难不倒她。但这一技之长在若干年后,她成为北医附小的校长时才真正得以最大化的施展。她介绍,从1978年起,一名美术教师因为自己喜爱便在课上教孩子们剪纸,进入1996年,学校还编制了简易教材。出于对校园文化的传承,也是自己对剪纸的喜爱,田国英接过这一棒,并乘着课改之风,在2014年改编出版了剪纸教材。由此,剪纸成为学校的常规课程,一至六年级学生每周一节进行规范学习。“人手一把剪刀”是北医附小学生的“符号”。

天坛东里小学校长 彭爱军

形成独特的教师“朋友圈”

天坛东里小学与着彭爱军注定有着不一般的缘分,学校自1992年经历3任校长,持续二十多年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鲜明的书法特色。而彭爱军自打上初中开始,便喜爱书法,常年练字。对书法的持之以恒,可以说是学校和彭爱军的共同选择。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坚持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全员学习书法的氛围,彭爱军校长身体力行,每天练字,在全校师生面前以身示范。

她巧用党政工合力,以每周书法作业形式督促教师练字。她关注入微,经常去琉璃厂给老师买来适用不同字体的笔和拓裱好的纸,以此鼓励教师坚持练字。现在的天坛东里小学,教师之间以“颜、柳、欧、赵”字体为区别,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天坛东里小学教师“朋友圈”。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徐虹 王刚 刘佳 初小青 丰伟宏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