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八一学校校园皮影做出现代味道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老一辈人还留存着儿时看皮影戏的美好回忆,一块白色的幕布后面,一场西游记,一场霸王别姬都看得如痴如醉。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皮影渐渐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但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们就有一门传承文化的课程——皮影课。老师谭微凭借自己的爱好和过去老校工的指导,一直在研究皮影及其制作,并在高中和初中生中开设了专门的课程。
在谭微的课上,皮影的学习先从欣赏开始。她先是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皮影戏的片段,通过学生们的欣赏培养对皮影的兴趣。学生们要了解皮影戏的艺术特色、表演形式、历史文化,以及制作工艺等丰富的内容。除了了解,剩下的便是亲自动手制作。在课堂上制作皮影在材料的选择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各种皮制品造价较为昂贵,因此,谭微一般只能用白色或黑色卡纸代替,虽然不如皮制品结实,在透明度上也差了一些,但较为经济实用。制作完成的皮影还需要进行塑封,基本可以达到与传统皮影差不多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这门课从2004年开设,老师和学生都总结出一些不错的学习方式。上完赏析课后,就是制作皮影及进行表演的过程。学生们6到8个人分为一组,进行设计分组。同学们要确定一个剧本,再确定人物形象,还要选出导演、美术设计等人选。小组成员要根据剧本设计人物形象,比如画《西游记》等。学生们要先画出草稿,交由美术设计的同学进行修改,确定好了形象,再用卡纸或者胶片进行制作。
学生们在课堂上制作皮影,也需要格外细致。设计的底稿图案完成之后,要把它转移到卡纸上。学生们还要设定画面黑白关系,双线处理轮廓,注意线条的连接性。对于镂刻,学生们此前都有剪纸课的基础,学习了阳刻和阴刻,但是,还是容易出现断裂的情况。内部图案刻完之后,再用剪刀把外轮廓剪下来,这样,皮影的初步造型就完成了。谭微说,学生们还需要对皮影进行上色,涂植物油,晾干。再把各部分连缀起来,装上木棍支撑头和双手,因此,整个过程并不简单。有趣的是,很多学生除了创作传统人物,还制作了海绵宝宝等卡通、漫画人物的皮影,令传统文化有了现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