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朝阳实验小学南校学生扭起小红门地秧歌
“秧歌”你也许听说过,但“地秧歌”你清楚吗?其实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中,有两种颇具代表性,一种是绑着高木腿的踩跷表演,俗称“踩高跷”,另一种是在平地扭演,俗称“地秧歌”,如今人们所称的“秧歌”便多指“地秧歌”。而在北京,说起地秧歌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小红门地秧歌。
这是北京地区保护最完整的传统秧歌会,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秧歌的情节内容由《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情节发展而来,表现了宋江、武松、鲁智深、孙二娘等英雄人物。
2011年,小红门地秧歌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9月15日,在小红门乡政府、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朝阳区实验小学南校(原小红门中心小学,后并入朝阳实验教学集团)三方的共同努力推动下,启动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小红门地秧歌正式被引入朝阳区实验小学南校,开启了小红门地秧歌走出本村的传承发展之路。
德育老师夏莹莹介绍,刚开始,学校主要是以社团形式开始,从报名的孩子中挑选了16名学生,他们大多来自三四年级,每名学生承担一个角色,如同交响乐的乐器一般分配,各司其职,每个声部都有区别但又能合在一起。学校还为孩子们请来了“师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凤岭和他的老伙计们,每天下午四点半无论刮风、下雨、下雪都坚持到学校进行传习活动。
据悉,地秧歌作为传统技艺,许多动作很难。虽然学生们的技能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但老师都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教,让大家感受到民间艺术口传身授的传承魅力,也看到了非遗大师不畏辛苦、执着传承的精神。用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地秧歌不能在我手里没了。”
随着不断尝试与探索,学校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秧歌发展之道。通过非遗大师的指导与帮助,学校自编了一套以秧歌为基础的艺术体操,并由原来的小社团逐步渲染,在全体师生中扩散开来,地秧歌操社团也由一扩三。在朝阳区第三届小学生创新性学习成果中,地秧歌操还收获了金奖的佳绩。如今,朝阳区实验小学南校进一步推进发展,将地秧歌操与课程相结合,并编制了相关课程,即将纳入校本教材。
F大峪中学西校区百年锅子打鼓校园传承
在门头沟区,千军台村和庄户村孕育了历代传承四百余年“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京西奇葩“古幡会”。千军台、庄户幡会是山村古庙会的产物,以请神、送神、祭神为主要内容,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都要举行庙会活动,千军台和毗邻的庄户村联村举办幡会。
如今,千军台幡会已成为门头沟四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峪中学西校区作为传承学校已经连续3年传承了锅子打鼓项目,还开设了《幡乐飘飘》校本课程。每个星期古幡锅子打鼓会传承艺人都走进学校对学生进行八锅子蛐蛐和三锅子的训练,学生们对这项技艺已经完全掌握。
记者了解到,这群初中生的平均年龄只有13岁,他们是“古幡乐社团”的成员。学校聘请“古幡乐”具有丰富经验的老艺人们作为乐团指导教师,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训练。大峪中学初中部古幡社团由22名成员组成,全部是初一的学生。从2014年开始,古幡社团便前往千军台和庄户村两地参加幡会表演,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们每天表演时间长达四个多小时,几十斤的鼓背在身上要走7公里山路,但是,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令他们觉得这项技艺值得学习和传承。
■新闻背景
特长生向传统文化倾斜
在2015年,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特长生的招收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在各个区出台的特长生政策中,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都纳入了特长生招生,令家长和学生耳目一新。
例如,通州区潞河中学在器乐方面招收10名特长生,其中包括琵琶、二胡、竹笛、唢呐、笙等传统民乐。此外,潞河中学还在去年招收了两名书法特长生。海淀区的中关村中学也招收二胡、竹笛、阮、箜篌等方面的民乐特长生。在海淀区公布的2015年小升初特长生招生计划中,还增加了剪纸、面人、传统花鸟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