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进校园传统文化受捧(3)

2016-03-08 08:48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老物件进校园传统文化受捧

B灯市口小学制作动感十足的小毛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不少学校都借新学期开学典礼的契机,倡导传统文化。

上午9点半,灯市口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们兴奋地领到了制作毛猴的主要材料:蝉蜕和毛茸茸的辛夷,也就是玉兰花骨朵儿。毛猴非遗传承人邱贻生耐心地讲解着主要的制作步骤,“毛猴是没有眼睛的,它的眼睛其实就在大家的心里面,因此做毛猴一定要以神取胜……”然后他再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制作一只毛猴。

一班的张译尹同学小心地把蝉蜕粘在辛夷上,看到毛猴的头、身躯、四肢在她的手中逐渐成形,她非常高兴,“我以前见过毛猴,可是第一次知道毛猴原来是这样做出来的,太有意思了,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动手活动。”其他同学也在邱老师指导下做出了游泳、跑步、跳舞、爬山等姿态各异的小毛猴。

除了毛猴的制作,十几位非遗传承人还带来了剪风筝、绘制京剧脸谱、数来宝快板、景泰蓝、意拳等各具特色的“绝活”,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在灯小风雨操场,孩子们正在认真上《意拳》,“双脚平分与肩同宽,腰背挺直,双手放松,想象春风吹来……”意拳大师姚承光教孩子们《意拳》中的基本功和桩法。

据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介绍,“开学第一课”邀请各领域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就是要让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技艺等有初步了解。从这学期开始资源带将每周请一位非遗文化课程专家进校开讲,让孩子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到体验者,逐步成为爱好者,最终成为传承者。

记者了解到,3月4日,“非遗进校园,一周一传承”活动已正式开始,第一期活动在礼士校区活动厅进行,金·马派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吕铁智老师给全体一年级小同学讲述了风筝的由来。

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古时候人们管风筝叫纸鸢。吕老师拿着漂亮的风筝为小同学们耐心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风筝,还简单介绍了制作风筝的方法。同时,也讲述了故宫收藏的三个金·马派风筝及其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更激发了对传统风筝的兴趣。

C景山学校表演竹竿舞整齐划一

作为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城区之一,东城区的学校自然对于非遗文化非常重视,比如景山学校,就开设了竹竿舞、葫芦丝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艺术修养。

据介绍,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

在景山学校北校区,学校为七八年级学生开设了校本课程竹竿舞。老师介绍,“同学们通过在分分合合的竹竿间灵活跳跃、欢快舞蹈,既能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美感,还能发展弹跳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提高节奏的韵律感,培养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

与此同时,北校区七年级还开设了校本课程葫芦丝吹奏,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能够单独表演。感受葫芦丝古朴、柔美、典雅的音色,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兴趣特长。

据悉,校本课程竹竿舞和葫芦丝都是学校民族课程的一部分,同学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在北京国际中学生“民生银行杯”男子排球邀请赛开幕式,在景山学校建校55周年的庆祝大会等重大活动中,学生们的竹竿舞、葫芦丝表演都受到来宾的广泛赞誉。

D十二中洋桥学校学生化身绢塑讲解员

绢塑、绢花、绒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听说过吗?十二中洋桥学校的学生们不仅听过,而且这些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去年学校还与非遗大师滑树林先生在校园内创办了一家非遗博物馆,这也是北京市第一座校园博物馆。博物馆主要展出北京绢人、北京绢花、北京绒鸟三项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景泰蓝、宫灯制作、面人等其他非遗项目。

据悉,绢人也称绢塑,以北京制作为优,京味浓郁,故称为“北京绢人”。北京绢人是传统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工艺特点是作品全部为手工制作,原材料选用上等蚕丝织物,工艺为软变型、即绢塑工艺。

十二中洋桥学校艺术专项组组长李玲玲介绍,多年前北京绢人厂在学校建厂,依靠这个得天独厚的机会,学校开办了绢塑工艺实践小组。为了弘扬绢塑这种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9月学校特开设了此门课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

“主要让学生了解绢塑艺术的历史、题材、工艺等,尝试运用绢塑工艺中独特的技法,如‘赛绣’、‘掐丝’等制作平面小物件。到制作半立体浮雕工艺品,再到整体绢人的制作。在此过程中,我们会继承创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卡通题材造型,推陈出新的制作出美观实用的现代绢塑工艺品。”李玲玲说。

去年,北京市第一家校园非遗博物馆——绢塑博物馆就落户在十二中洋桥学校,著名非遗大师滑树林为同学们介绍北京绢人艺术,让同学们了解绢塑的历史、题材、工艺等基本内容。学校还培养了一批批“小小绢塑讲解员”,这些身着汉服的可爱学生为来宾们讲解绢人的起源、传承、题材、制作工艺等内容,每一次都受到来宾们的良好赞誉。

记者了解到,目前绢花课程主要在小学生中开展,因为绢人工艺比较复杂,并且有较高的制作难度,则在初中阶段开设。因为是一门从未接触过的课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比较大,老师第一节课即带他们去绢塑博物馆参观各种绢花和绢人的样子,直观性很强。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学校还进行了相关创新,设计了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的小物品。比如为了结合工艺品的美观与实用,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又制作了立体绢塑造型孙悟空笔,当同学们将小小的三角形绢纱红领巾系在孙悟空“脖子”上的时候,一款美观实用的绢塑笔就诞生了。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郭莹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