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更好的自己,为幸福人生奠基(2)

2016-05-19 08:44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做更好的自己,为幸福人生奠基

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学校实现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最重要的载体,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土壤,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

依托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培星小学确定了“知行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依据课程类型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基础课程。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类。

第二类:拓展课程。细分为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兴趣社团)两类。

第三类:实践课程。细分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依据各项课程的属性,校本课程又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道德与修养五大领域。五大课程领域协同发展,实现“健康、善学、负责、践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课程改革实施小组、后勤保障小组,确保课改落到实处。

创新课程理念彰显学科特点

结合学段,学科特点,合理规划学时长度。

学校依据低、中、高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及各门课程的不同需求,将学时长度分为长课、标准课、短课和微课四类。长课和微课作为新的课型,深受学生喜爱。

90分钟长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陶艺课程实践性较强,在传统的40分钟课堂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改成90分钟长课后,确保了此类课程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效果。

10分钟微课--早晨特别适合学生朗诵、读书,学校安排了10分钟的晨诵,诵读经典;午休后再安排10分钟的午写,练习软硬笔书法。一年多来,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书法水平提升明显,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植入了学生们的心田。

实践为重,能力为本。知行课程,重在实践。

培星小学将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落实在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养上,以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师生协同发展。语文学科开设了《戏剧》《经典诵读》《语文阅读1+1》校本课程;数学学科开设了《数学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科学学科开设了《快乐科学》植物主题课程;英语学科开设了《英语绘本》课程。以上全部校本课程均编写了教材。

学科课程建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从过去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为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思中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学科课程建设转变了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各学科的教师全员全程参与了本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作者:初小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