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过程如何不断优化?
改革不是一锤子买卖,也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
在“1+1”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讲课学生讲。但是家长们普遍担心孩子们将问题讲不透,难度达不到高考要求,这是一个决定孩子们未来是否能考上重点大学的问题。
针对家长的担心,汉阳一中加强了备课组集体备课的管理,根据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学期开始第一周就将导学案的编制任务提前分配到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备课组长会提前两周再一次明确编制人与编制内容。学校将每周的集体备课增加至两次,一次完成2份导学案,一周4份,基本保证每份导学案都是备课组共同研讨的智慧结晶。备课组要吸纳全体教师的智慧,编写供学生自学所用的导学(练)案,提高导学案质量。另外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课改后,汉阳一中的学生没有订任何教辅资料,全部使用教师自编的导学案(针对新课)和导练案(针对复习)。化学教师郑永艳,半学期编写了40多份导学(练)案,一份起码得半天时间。她说,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导变引导,看似轻松,其实更需要功力与付出,比以前花更多的时间,有时候需要熬到半夜才能完成。
调查中,有的学生还反映:开始时兴趣很浓,但按这种模式,上课进度慢。比如有些表达能力不强,轮到他上讲台讲课时,半天开不了口。这样就浪费了大多数学生等待的时间,对于经历了课改一年半的高二某班学生来说,对这样的课改其实没什么感觉,没什么好或者不好。
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何加快上课进度,学校对学习小组长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同时定期通用学校广播对全体同学进行培训。学校制定课堂评价量化表,完善学习小组的建设及评价、激励机制,保证每位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参与度,学生在学习的各环节的表现,都有相应的考评,每周班级周训话时,班主任对量化积分进行小结,口头表扬或批评。每月年级组评选“学习之星”,利用墙报栏宣传展示。每学期学校召开表彰大会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
改革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思和完善。高二(3)班数学教师李华告诉记者:“课改已经推行了9月有余,在这一过程中,我既收获了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此,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反思:首先,课前准备工作有待完善;其次,课堂效率有待提高;最后,还要做好课后的落实工作。
“改革是必然的,但改革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姚开明告诉记者,对于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悲观,要积极面对,尝试解决的方法,摸索途径,不断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改革的顺利推进。
新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阳光还是乌云?
汉阳一中高二(1)班王晨曦,是该校第一批按“1+1”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之一。
“突然要将18年来都面对黑板的座位调整成小组‘团团坐’样式,突然教师们从课堂的绝对主角拉向幕后,突然要把习惯默默倾听的我推向考验能力的讲台……这一切的转变曾让我感到恐惧,我真想回到传统课堂。”王晨曦说,就在她困惑迷茫的同时,却看到不少同学对于新模式如鱼得水,乐于在课堂上一展风采,而经过课上的反复锻炼,再羞涩的同学也能勇敢展示自己,她决心改变对“1+1”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抗拒和怀疑。
“一年多的训练使我受益匪浅,我感觉我比以前开朗、自信多了。”来自农村的高二(10)班学生李旭昶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笔记忙得不亦乐乎,“新教学模式给了我很大的主观能动性,课前我自主预习,为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打基础;课堂上我参加小组展示;课后我通过导练案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环节课堂推进使我学得更主动、更扎实”。
“1+1”课堂教学模式提升的不仅仅只是学生的成绩。该校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农村,这种课堂给了每个学生上台讲课、交流、和展示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孩子们都能落落大方地上台展示自我,学生的语言表达、团结协作、胆识和勇气、宽容和耐心等诸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1+1”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学生能主动积极学习,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自信阳光、快乐学习。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在团队中成长,使更多的独生子女学会了包容理解,学会了合作交流。
但是,在高中阶段,有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交往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呢?对这个问题,高二(1)班一位张姓家长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表示自己也是一名教师,却认为现阶段没有必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刻意培养这些能力。“我的孩子在实验班,或许这种新课改的模式对大多数学生有用,但是对我的孩子却没有用,我认为语言交往的各种能力可以在上大学后甚至在社会中培养,现在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个好大学。”这位家长说。在采访中,他一再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这种新课改模式:“孩子去高三年级听学校请来的教授讲数学课,但是却听不懂,我看,唯一的原因就是没有多做题。”
对此,教务处副主任余宪骑则认为,多做试卷,光凭几道题不能适应现在高考制度的改革,“咸宁地区的升学率这几年急剧下降,最根本原因是还用以前老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灌输教育,不能适应现在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