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一中课改之“争”:课改中的学生会不会输不起?(3)

2016-07-13 16:27 中国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汉阳一中课改之“争”:课改中的学生会不会输不起?

教师的观念怎样才能转变?

理想的教育,课堂一定是有效和高效的。然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师依然凭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试卷”,搞“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胆怯、封闭、自卑、厌学”。如何改变传统低效的满堂灌式教学方式的问题迫在眉睫。此外,汉阳一中近年高考成绩稳步增长,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也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因此,从2014年秋季开始,汉阳一中大力推行“1+1”主体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下决心还课堂于学生。

让学生代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这一理念首先不被学校教师接受,有部分教师还是不愿意课改。汉阳一中教务处副主任余宪骑告诉记者,课改中最难的是改思想、改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汉阳一中的标新立异。按照全国高中课程改革的部署,湖北高中新课改自2009年秋启动,要求高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汉阳一中借鉴洋思中学、昌乐二中等全国课改名校的改革实践,先是选了几个班进行课改实验,至2014年9月,结合学校实际,姚开明将汉阳一中的课改模式正式命名为“1+1”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动员首先从当时的新高一全年级推行。

但是,全年级70多名专职教师,很多仍按老办法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他们不放心让学生去主导课堂,到时高考出不了成绩可怎么办?而有些教师则觉得汉阳一中的课程改革只是在跟风进行,做做样子。

“推动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只有教师改变思想观念,并自觉践行,课改才能成功。”教师的观念怎么改?一靠培训,二靠管理。为了让教师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姚开明首先派教师们去全国的课改先锋广东顺德罗定邦中学参观学习。终于,50多岁的政治教师胡世新在全校率先上了第一堂“1+1课改”示范课。随后,教师李东方、郑永艳、余宪旗等大胆走出第一步,坚持天天上“1+1”课改示范课,全体教师可以随时走进他们的课堂观摩学习。

经过半学期的宣传和动员,学校花大气力,动真格的搞课改。出台了检查通报制度,每天在校内电子屏,表扬按“1+1”新模式上课的教师,实名批评按老模式上课的教师。据年级蹲点领导郑永艳统计,全年级70多名教师,100余人次被通报批评过。

为了促进教师人人行动,建模阶段校领导随堂推门听课,检查教师们的上课情况。姚开明有一次走进某中年教师的课堂,发现没有按新模式上课,立即责令该教师停课一周,在年级组、教务处的指导下,该教师经过反复听课学习、试讲达到要求后才重新登上讲台。

在采访中,高一(6)班语文教师邓梦激动地告诉记者她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感悟:“语文本就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堂就应该是畅所欲言,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感染,灵魂的洗礼和升华。我收获最多的就是更充分了解到学生的思维。”

在“1+1”课堂上,邓梦说,自己听到了更多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在《山羊兹拉特》一课中,学生探讨山羊‘咩’后的内涵,一位同学道出其中饱含的信任,道出人与动物之间平等的爱。他们的思考激发了我的灵感,这只羊的一声声叫唤,直入我们内心,好像进入到阿隆和兹拉特在暴风雪中相依为命的场景,人与动物的真情瞬间战胜一切困境,也引起了我和学生的共鸣,真切地被世间这种情感的力量所震慑。”

“1+1”的新模式对教师而言,更应积极的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理念,钻研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考纲,了解和掌握学情,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编与、修订和完善学案,备课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集体力量的体现,集体智慧的凝结。另一方面来讲,在堂课上教师面对的挑战更大,要落实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面对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点燃他们思想碰撞的火花,把控课堂推进的节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讲,新的课程模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任务加重。

课改在争议中前行,目前,汉阳一中“1+1”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历经一年半的探索与斗争,学生们的身心素质有很大幅度地提升,而这已得到蔡甸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

高二年级语文教师梁益娇骄傲地告诉记者,她自己也体会到“1+1”课堂教学模式的红利:“学生由机械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真正落实了自习和预习的工作,学生的综合能力上来了,课堂顺畅了,考试结果也更好了,我也更舒心了”

“推行‘1+1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提升升学率的现实需要。”姚开明说,要让更多的人上大学上好大学,必须放弃传统课堂只关注少数、部分学生的做法,平等面对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仅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而且学习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升入更好的大学。

责任编辑:李思瑾(QL0002)

猜你喜欢